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页设计 > 详细内容

利用集体智慧

2012-02-06 11:39 来源: 卓杰科技 [ ]
在诞生于Web 1.0时代并且存活了下来,而且要继续领导Web 2.0时代的那些巨人的成功故事的背后,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他们借助了网络的力量来利用集体智慧:   --超级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的时候,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的联系通过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所有网络用户的所有活动的直接结果,互联的网络将有机地成长。   --Yahoo!是第首例伟大的成功故事,诞生于一个分类目录,或者说是链接目录,一个对数万甚至数百万网络用户的最精彩作品的汇总。虽然后来Yahoo!进入了创建五花八门的内容的业务,但其作为一个门户来收集网络用户们集体作品的角色,依然是其价值核心。   --Google在搜索方面的突破在于PageRank技术,该技术令其迅速成为搜索市场上毫无争议的领导者。PageRank是一种利用了网络的链接结构,而不是仅仅是使用文档的属性,来实现更好的搜索效果的方法。   --Amazon销售同Barnesandnoble.com等竞争者相同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从卖方获得的是同样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和目录。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Amazon拥有比其竞争者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用户评价,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活动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Barnesandnoble.com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指向该公司自己的产品,或者是赞助商的结果,而Amazon则始终以所谓“最流行的”打头,这是一种实时计算,不仅基于销售,而且基于其他一些被Amazon内部人士称为围绕着产品“流动”(flow)的因素。由于拥有高出对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参与,Amazon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具备了这种洞察力,并且可能会将之延伸开来的那些创新型的公司,正在互联网上留下他们的印迹。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一种在线百科全书,其实现基于一种看似不可能的观念。该观念认为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无疑,这是对信任的一种极端的实验,将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的格言(源自开放源码软件的背景之下):“有足够的眼球,所有的程序缺陷都是肤浅的”(with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运用到了内容的创建之中。维基百科全书已然高居世界网站百强之列,并且许多人认为它不久就将位列十强。这在内容创建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   像del.icio.us(美味书签)和Flickr这样的网站,其公司已经在近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已经在一种被人们成为“分众分类”(folksonomy,有别于传统分类法)的概念上成为先行者。“分众分类”是一种使用用户自由选择的关键词对网站进行协作分类的方式,而这些关键词一般称为标签(tags)。标签化运用了像大脑本身所使用的那种多重的、重叠的关联,而不是死板的分类。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在Flickr网站上,一幅小狗照片可能被加上“小狗”和“可爱”这样的标签,从而允许系统依照用户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的方式来进行检索。   协作式垃圾信息过滤产品,例如Cloudmark,就聚集了电子邮件用户们对于“一封邮件是或者不是垃圾邮件”的众多相互独立的决策,从而胜过了依赖于分析邮件本身的那些系统。   伟大的互联网成功者并不主动地到处推销其产品,这几乎成为公理。他们采用“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的方式,也就是说,一些推介会直接从一个用户传播到另外一个用户。如何一个网站或产品依赖广告来进行宣传,你几乎可以断定它不是Web 2.0。   即便许多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包括在大多数网络服务器中用到的Linux,Apache,MySQL,以及Perl,PHP或Python代码,也都依靠开放源码的对等生产(peer-production)的方式。其中包含了一种集体的、网络赋予的智慧。在SourceForge.net网站上列有至少10万种开放源码软件项目。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一个项目,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并使用项目代码。   同时,由于作为用户使用的结果,新的项目从边缘迁移到中心。一个对软件的有机的接受过程几乎完全依靠病毒式营销。同时,作为用户应用的结果,新的项目从边缘迁移到中心,这是一种几乎完全依靠病毒式营销的,有机的软件采用过程,。   经验是: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 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平台总是打败应用程序   在过去每次同对手的竞争中,微软都成功地打用了平台这张牌,打败了即便是最占主导地位的应用程序。Windows平台让微软以Excel取代了Lotus 1-2-3,以Word取代了WordPerfect,,以Internet Explorer取代了Netscape浏览器。   不过这次,冲突不是在平台和应用程序之间,而是在两种平台之间。每个平台皆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一方面,一个独立软件商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并且将应用程序接口和操作系统紧密集成,从而对程序设计模式予以控制;另一方面,是一个没有所有者的系统,由一组协议、开放标准和对合作的共识来连结到一起。   Windows系统代表了由软件程序接口来进行专有控制的高峰。Netscape曾尝试用微软当初对付其对手所使用的手段,来同微软进行争夺,但是失败了。然而拥有互联网开放标准的Apache却已经繁荣了起来。此番上演的战局,已经不再是实力悬殊的平台对决孤立的软件了,而是变成了平台对决平台。问题在于,哪个平台,或者更深远地来说哪个体系,以及哪个商业模式,最能适应未来的机遇。   Windows对于早期的PC时代的问题是一种卓越的解决方案。它统一了程序开发者的竞技场,解决了很多困扰这个领域的问题。但这种由单一供方控制的一刀切的方法,已经不再是适宜的解决方案,而成为了一种问题。面向交流的系统需要协同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当然也是如此。除非供方可以控制每一例交互的两个终端,这种通过软件的程序接口来锁定用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任何企图通过控制平台来推销应用程序的Web 2.0提供商,从定义上讲,已经丧失了这个平台的优越性。   这并不是说锁定和竞争优势的机会不复存在了,而是说我们相信这种机会不是通过控制软件程序接口和协议来取得的。新的游戏规则正在浮现。那些能够理解这些新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企图回到PC软件时代旧有规则的公司,才有可能在Web 2.0时代获得成功。

本页关键词:

上一篇:博客和大众智慧 下一篇:Web 2.0七大原则